針對有報道說李娜仍從湖北領工資,湖北省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馬克勤昨日說,李娜雖已走上職業化道路,但她仍是湖北省網球中心一員,仍代表國家和湖北參加了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並一直為推動國家和湖北的網球事業做工作。(3月23日《新京報》)
  作為當今身價超過3億的網球女神,李娜不缺錢,更不缺名,可以說對於名利雙收的李娜來說,湖北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的“職工”身份對她來說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通過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的主任的解釋,我們還是能夠知道,目前李娜至少還是“組織里的人”,還是拿工資吃飯的體制內的人,還是一個隨時需要為了祖國、家鄉榮譽去打比賽的人,這和我們之前看到的李娜,那個面對省政府接機官員冷若冰霜、面對80萬元獎勵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的李娜大相徑庭,很多人會感覺有點失望,因為作為一個衝破體制內束縛,以個人之力去實現運動項目運作國際化,個人競技體育完全不依靠組織和體制,最終實現個人體育賽事的“大滿貫”,這種成功對於中國體育競賽“舉國體制”是有著極其強烈的衝擊和反思的,所以當這樣一個被寄予打破“舉國體制”的個人英雄式的偶像也在默默的吃空餉的時候,失望的情緒蔓延開來也就在所難免。
  當然,我們可能理解,作為當事人李娜,或許並不是真心就想拿這幾千元的工資,但是作為一個從小到大被組織培養了這麼多年的人,不忘本或許是一種思維的慣性,更是一種在強大社會輿論壓力之下一種不自覺的甚至是下意識的選擇,因為如果一旦功成名就了就和組織撇清關係,徹底單飛,那無疑在社會輿論影響方面就先輸了一局……所以無論是從社會影響、個人形象塑造甚至以後的退路來講,李娜都會去“默認”這種組織關係的存在。
  從另外一方——湖北省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來說,保留李娜的人事關係,算不上什麼錦上添花,倒像是某種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行為,而其負責人說的“任何一個單位都應該為自己的員工發工資和補助,李娜作為湖北省網球中心的一員,也不應例外。”倒是更像是一種對李娜身份的“綁定”,暗示李娜是個“單位里的人”,並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人,所以不論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在強大的體制面前,個人的力量終歸是微小。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不需要反體制的悲情英雄,更不需要跟體制亦步亦趨的機器人,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健康循環的具有良好市場運作規則的體育選拔和比賽機制,一個對運動員退役後有穩定保障的福利機制,一個對所有賽事項目運動員都充滿機會公平的競爭氛圍,這才會產生更多充滿陽光微小的的李娜,而不是在錦上添花面前耿耿於懷當年不雪中送炭的冰霜臉李娜,也只有這樣,中國的體育比賽和選手才能更輕鬆一下,而不是像現在,因為一個身份,都能激起大家伙的一場熱烈討論。  (原標題:身價幾億的李娜為何情願被吃空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97yubd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